民间舞蹈 海门民间舞蹈起源于祭祀活动。早在明代逢年过节就有祭神娱乐的习俗。清代中叶起,随着宗教仪式和庙会活动的兴盛,海门民间舞蹈又不断发展,有跳财神、跳加官、跑五方、调狮子、舞龙灯、荡湖船、蚌壳精、踩高跷、挑花担、打莲湘、腰鼓舞、马灯舞、秋千台、红扇舞、盘元宝、扭秧歌、扑蝶舞、抬判、铁桃、三十六行、八蛮进宝、滚叉、昭君出塞等数十种。其中有一部分舞蹈是从外地流入的,如打莲湘、腰鼓舞等。
1949年前,部分民间舞蹈失传。50年代,县派专人负责民间舞蹈的发掘和整理,龙灯舞、狮子舞、挑花担、打莲湘、腰鼓舞、荡湖船等先后搬上舞台。县举办的文艺会演,每次均有一定数量的民间舞蹈。1983年,县文化馆对民间舞蹈进行普查,经过整理的民间舞蹈“跳财神”被列入《中国民间舞蹈·江苏卷》。
跑五方。此舞是宗教祭祀《放施食》中的一个程式(在死者家做丧事时,道士随送葬队伍回家,遍在场心上跑起队形,一般跑“三角阵”、“四角阵”、“五角阵”、“荷叶包”、“月里偷逃”、“狮子站桩”等6个图阵。阵图越跑越快,工作幅度越来越大,道士手执竖箫管笛、低音大鼓,吹吹打打,十分热闹)。实为道教祭祀仪式中的“步罡踏斗”。流传于海门通东地区。道士门随祭祀队伍“放桥灯”后返回场地,立即“跑五方”。表演者一般7~11人,手持方灯,队形变换有“三角阵”、“四角阵”、“五角阵”、“荷叶包蟹”、“月里偷桃”、“狮子站桩”等。众道士互相穿插,首尾相接,行进速度由慢渐快,动作幅度由小变大,丝竹音乐伴锣鼓打击也随之由慢而快,十分热闹。1959年,海门文化馆将“放桥灯”重新整理编排为《桥灯舞》,把原来的“桥灯”制作成红灯,内点蜡烛,由18名男女演员擎双灯而舞。队形变换时,全场切光,在原来“跑五方”的程式上又增加了“二龙戏珠”、“双龙出海”、“鲤鱼跳龙门”、“天女散花”等队形变换,参加江苏省文艺调演,在群众中很有影响。
跳财神。系民间祭祀舞,流传于通东一带,后又发展到南部地区。据《明·嘉靖海门厅志》记载“正月初五日祀财神曰献五路”,即财神生日。清代中叶,一些穷苦人借迎神庙会中“财神”赵公明的行身形象,在春节期间,游乡串镇,利用人们祈求吉利,企盼发财的心理而跳的一种舞蹈,实为表演者们的一种乞讨形式,以求糊口。《跳财神》原为三人舞,“财神”居中,左右两人扮招财使者陈九公及利市仙官姚少司,另一人持锣击韵,另一个挑夫,收接糕点或赏钱,成五人组合。清末民初,《跳财神》变成了独舞,一人司锣兼挑夫,成两人组合。跳时,“财神”戴慈眉善目的金色面具,身穿财神服,一手持带圆盘的金元宝(木制道具),一手执拂尘。动作为“宣诏”、“招财”、“进宝”、“扛宝”、“藏宝”。表演上十分夸张,以“跷脚财神”舞姿,从室外跳到室内、从柜台跳到帐桌、最后跳到钱柜“藏宝”,逗人欢乐。小锣击韵以“三字锣”、“五字锣”居多,“七字锣”为少。1988年,《跳财神》由文化馆姜胜田、陈进豪搜集整理,入编《中国民间舞蹈集成·江苏卷》。
调狮子。通常三人组成,两人搭配成狮子,一人戴狮头,一人藏于狮尾。另一人手持绣球,逗引狮子。跳时,配以锣鼓,狮子在锣鼓声中腾跃翻滚。
划船舞。实为旱船舞,从江淮地区传入。用竹篾为架,彩纸或色绸糊成无底彩船,表演者立于船中,船身紧绑腰间,演员一般为男扮女装,着彩服,形似划船姑娘,手持彩浆,配以音乐,边划边舞。
踩高跷。4~8个演员,男扮女装,脚踩高跷,扭动身姿,表演八仙过海的各种神态。
舞龙灯。大型群舞。龙头、龙尾及8~10节龙身,均用竹篾扎成,糊彩布或彩纸,每节龙灯下柱一竹杆,披画有龙鳞的长布作为龙身,每人举一节。表演时,一人擎有竹杆的龙珠在龙头前上下左右甩耍,龙头及龙身随之翻滚,在锣鼓的配合下,众人舞动,蔚为壮观。
挑花担。由苏锡常传入。女演员4~8人,身穿彩服,肩挑花担(装满鲜花的花篮),竹扁担上下忽悠,载歌载舞。
花鼓舞。流行于淮河下游,特别是凤阳一带,随逃荒乞讨的贫民传入海门。一般由男女两人对舞。一人敲小锣,一人打小鼓,边敲边舞。
彩珠舞。由里下河地区传入。一般由青年男女数人,腰系彩带,手持红绿彩球,舞动身躯,不间断地往空中抛接彩球。
民间器乐 海门民间器乐主要是丝竹与锣鼓。
丝竹器乐由江南吴地传入,称“江南丝竹”。海门地区常用乐器有笛子、笙、笛、唢呐、二胡、三弦、琵琶等。演奏的乐曲有“老六板”、“三六”、“花六板”。还有一些器乐曲出现在民间祭祀仪中,如《放施食》的“一枝花”、“星上寿”、“朝天子”、“将军令”、“滚绣球”、“锦花缘”等。记谱方式均为工尺谱。
清代同治年间,江滨陈三和桥(民主村)有位琵琶大师沈肇洲,自幼精学琵琶,技艺高超,是我国琵琶四大流派之一“瀛洲派”传人。民国期间,任南京师范大学民族器乐教师。1920年,录制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张琵琶曲留声机唱片,著有《瀛洲古调》、《音乐初律》等书。
新中国建立后,丝竹音乐在群众中流传广泛,夏夜纳凉,丝竹之声此起彼伏。九十年代起,海门的民族器乐得到发展,年轻家长让孩子学二胡、笛子、琵琶、古筝、扬琴器乐成为时尚风气。
锣鼓使用的乐器有大鼓、小鼓、大锣、小锣、大钹、小钹等。乐曲有“蜻蜓点水”、“荷叶扑水”、“九龙戏珠”、“双凤”、“新蝴蝶”、“老蝴蝶”、“鱼吻水”等,常见的是“三三七”、“七字记”。这些器乐曲一般在婚丧喜事、庙会或庆典中出现。通东地区还有锣鼓会赛的习俗。